端午,一个祈福祈愿的节日。
将“安康”之愿,细致包裹在粽子的棱角中;将“辟邪”之愿,紧紧缠绕在五色的香囊和手绳里;
将“祛病”之愿,高高悬挂在屋檐的艾草上,将“胜利”之愿,勇猛激荡在前进的龙舟里……
总有历史在传承,总有祝福在问候。当端午来临时,“安康的夙愿”也蕴含在风雅的节日中,
请好好过个端午节吧,与家人一同等待美好日子的到来。
丝竹声起,祝福在升起
丝竹乐器在云南甚是常见,在景谷芒卡一带,芦笙和葫芦丝的旋律等同于迎宾的祝福语。
丝竹,是当地人的宝藏,同时,傣族村落中的居民们对竹子颇有情感。
每年端午时节,因为草木蓬勃,滇南山间的竹子也迎来生长的旺季。
竹子不仅仅可以用来做成丝竹乐器,景谷当地人对其有独特的情感。
它疏朗有致,自在优雅;它虚心有节,风骨铮铮;它凌云直上,志存高远;它又无惧风雨,坚韧不拔。
更多的,是因为知“竹”常乐的平静生活。
傣族人会将竹子进行编织,制成竹象,按照当地习俗,这是寄托着美好祝福的白象,能够带着祝福祈愿全家人的幸福安康。
竹子还可以制成竹筒饭,山中采竹、自己烧饭的体验,在景谷芒卡熙康云舍中也可拥有。
端午来到景谷芒卡云舍,听见丝竹声起,便是竹子所寄托的祝福在随着音乐升起。
丝竹之音就像是一面洁净的湖水,常听可涤荡我们的心中的尘埃,仿佛沾染了竹的态度,身心都清朗起来,让美好的品质显现。
粽叶飘香,蕉叶亦留香
包粽子、吃粽子是我们端午节的传统,在滇南,有一种与粽子齐名的小吃,叫做“粑粑”。
每逢节日包粑粑,是傣族人的习俗。这种介于年糕和粽子之间的主食,
出笼之后,香气四溢,甜甜的馅料中夹带清香的芭蕉味道,甜而不腻。
正如粽叶是粽子的守护者一样,芭蕉叶是粑粑的伴侣。
端午仲夏时节,燥热再所难免,在滇南一带,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:
端午芭蕉叶旺盛舒展,看一眼葱茏绿意,心情也会随之舒展,忧愁顿时散去,立刻喜笑颜开。
所以芭蕉叶也叫“展眉叶”。
据《本草再新》中记载:芭蕉叶入心、肝二经,夏季可除烦解暑。
而且,从植物学角度来说,芭蕉的叶片要层层剥落方才能露出真心。
一入了心,便展了眉吧。
端午粽叶飘香,蕉叶亦留香。
芭蕉树守护着空空山谷里的轻风回旋,守护着斜阳绕着红墙寂静无声,守护着云雀在枝头叫上一整天,
守护着枕水的村落里一阶一阶落下的故事;守护着端午的旅行者,在不眠的夜里埋下他的深深仲夏思念。
草木葱茏,诗酒趁年华
端午是纪念诗人的节日,草木间的浪漫是它不变的底色。
此时的仲夏植物,清悦悠长,纯厚无染,香气渗透入每一个细胞。亲近草木,总有深情;诗酒年华,不负时光。
走上白马山顶露营,拥抱一望无际的云林和火星部落的震撼,我们仿佛也和曾经那位浪漫主义诗人一样,
热爱山林,热爱鲜活,热爱草木,热爱自由,漫步山野深处,忘忧于草木间。
硕大娇艳的野生花朵已经苏醒,将裙摆轻旋,等待你的到来。
或者在海南熙康云舍的草坪上参加一场星空歌会吧,端午的精神正是如此——
我希望你可以眼神清澈,永藏诗歌,也希望自己可以手掌温热,布满星河。
伴随着或欢快或悠扬的歌声、琴声、风笛声,拥抱自由自在的心灵,拥抱端午阖家相聚的乐趣。
茶花香囊,山水情谊长
我们习惯了说,等疫情结束,去看盛夏光年里的世界,却转头在心里暗自惆怅。
我们需要学会安静等待,学会在纷乱里找平衡、找安宁、找自己,在等待中完成自身的沉淀与质变,
在沉寂中发现是适配于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千年前的诗人屈原曾在《离骚》中给出答案:朝饮木兰之坠露,
夕餐秋菊之落英。餐芳饮露的生活由此流传下来,端午节,也离不开“花”的芳香,所以也叫“披香节”。
当远方的客人来到景谷芒卡云舍,抵达或离开时,也会获赠傣族姑娘制作的彩色茶花香囊。
佩戴香囊,就如同过上餐芳饮露的茶园生活,同时唤醒了我们从前慢的初心与人生,也是这片山水给予人的浓浓情谊。
端午将至,惟愿安康顺遂。
愿您在熙康云舍里遇见健康的生活节奏,循着时间吃饭,煮一罐山野里的茶,听它咕噜咕噜地沸着,在腾腾的香气里将一日过去;
侍弄草木,看看远处的青山,近处的绿地,让心上也染满自然的绿;
去看每日的朝阳与夕阳,知道日日太阳都有新的模样,我们也同样有新的面庞。
去呼吸最新鲜的空气,看阳光跃动在树梢。
去运动,去分享,去倾听,去感受泉水的温度,去表达爱,去和世界温柔对视。
在太阳落下去时,去散散步。关心每日月亮的形状,去做个好梦。